新学年第一堂思政课这样上——
弘扬抗战精神 筑牢青春信仰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云舒 薛鹏

9月8日,“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暨北京市学校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活动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举行。图为“北京市优秀退役军人”获得者、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青年志愿者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硕士生胡金超领誓。中国人民大学供图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礼炮隆隆、歌声嘹亮,铁流滚滚、步伐铿锵……这场气势磅礴的庄严庆典,成为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大思政课”,进一步增强了中国青年平视世界的底气与自信。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于如何上好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高度重视,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这些重要论述,为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实践路径与努力方向。
如今,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思政课不断打破时空边界、拓展育人场域。新学年伊始,更多有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的思政“金课”正在涌现,连接“国之大者”与“青春之我”,引导青年一代筑牢理想信念之基,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铭记抗战历史,赓续红色血脉,爱国主义激荡青年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多所高校“开学思政第一课”聚焦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教育广大学生了解抗战历史、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血脉。
9月1日晚,《2025开学第一课》在央视如约播出。节目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通过创新呈现方式,让沉睡的历史“活”了起来:三面来自不同英雄连队的战旗同台亮相,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与刘老庄战斗的峥嵘岁月,由连队代表娓娓道来;借助AR技术,黄崖洞兵工厂昔日场景重现眼前,年轻一代得以亲眼看见老一代兵工人如何“以头盔锻铁、用钢轨造枪管”,在艰难困苦中坚持军工生产、坚守国家希望。在这场跨越时空的沉浸体验中,青少年真切感受到:抗战的胜利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千千万万先烈以血肉之躯拼杀出来的光辉篇章。
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是各大高校新学期开学礼的鲜明底色。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在开学典礼上讲述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历史,寄语本科新生“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传续西南联大薪火”;中国人民大学3000余名本科新生前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集体参观《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重温抗战历史、汲取奋进力量;浙江大学邀请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后人、浙大退休教授王明华等人讲授专题党课,弘扬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9月3日举行的纪念大会,北京多所高校学生参与其中。清华大学189名师生参加广场合唱团和纪念活动服务保障工作,公管学院博士生刘宇尘就是其中之一。“当《松花江上》等音乐响起,我深深地感受到个体与祖国命运的紧密连接,愿将青春年华奉献给这片深爱的土地。”刘宇尘说。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要永远传承和大力弘扬。”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彭庆红表示,将伟大抗战精神有效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既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大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的重要途径。
知行合一,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
新学年伊始,多地高校的第一堂思政课“穿越”了校园的围墙——有的将课堂搬进抗战纪念活动现场,有的联动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为学子们带来难忘的“开学第一课”。
9月3日,北京舞蹈学院近600名师生在人民大会堂圆满完成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的演出任务。105个日夜的排练,成为一堂浸润人心的思政大课。
“围绕此次演出,学院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团支部,将排演现场转化为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课堂、厚植家国情怀的实践课堂、锤炼专业本领的实训课堂。”北京舞蹈学院团委书记韩林岐介绍,排练期间,校党委书记刘岚为师生讲授“排练场的思政大课”,并发放学院特别编印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知识手册》,通过大事记、英雄谱、老兵说等五个板块,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抗战历史、感悟伟大精神。
白天,参加演出的师生们细致打磨每一个动作,从肢体语言到眼神传递,力求再现历史的厚重;夜晚,他们围坐共学,研读抗战历史。排演期间,共有51份入党申请书和24份入团申请书递交组织,一批青年学子在实践淬炼中坚定理想信念。音乐剧系2023级本科生李天颖为更好把握角色,认真观看了《延安十三年》等纪录片。她被那段岁月中年轻而坚定的面孔深深触动:“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信仰与担当。这不仅是一次专业锤炼,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
一些高校选择邀请革命先辈后人、大国工匠、优秀校友等“社会名师”走进教室,将他们的人生经历作为“活教材”,把社会“大课堂”精华引入“小课堂”。9月7日上午,上海财经大学2025级新生的“思政第一课”隆重举行。“思政课是帮助同学们‘找到方向、站稳脚跟、读懂中国’的人生必修课,更是上财人薪火相传的‘家风课’。”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在总结中强调,“只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才能真正成就一番事业。”
“思政课不能局限于教室、停留在书本,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非常有必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高宁告诉记者,“小课堂”传递理论内核,“大课堂”提供实践场景。“小课堂”与“大课堂”有效融合,才能真正教育引导学生在生产一线、在实践场所、在田间地头感受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伟力,体悟祖国正在发生的生动巨变,引导学生深刻思考个人与国家、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促使他们在时代变革中主动担当,激发青春力量。
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青年学生是最活跃的群体,上好思政课,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信息接受习惯、偏好,从话语方式、技术手段到互动模式,全方位贴近青年人的认知习惯和情感节奏,让真理以更轻盈、更鲜活、更可感的方式,“声”入人心。
9月8日,天津师范大学开学首日,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在立教楼展开。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马超设计了“我来说、我来感、我来画、我来悟”四个创新教学环节,把思政课打造成青年学生可听、可感、可学、可做的“体验场”。
当教学环节进入“抗战精神我来感”部分时,课堂移至天津市思政课教学改革重点实验室,多屏联动动态展示画面再现抗战历程,刚听完理论讲解的学生瞬间“进入”历史现场,思政课成为一场沉浸式、交互式的精神遨游。“科技感让历史‘活’了起来,我们愿意听,也听得进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张铭鑫课后兴奋地表示。在“图说英烈我来画”环节,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以画笔为媒,绘出心中的英雄形象。学生齐芯一带着作品《战魂》和《杨靖宇将军》走上讲台,动情地说:“我画的是将军牺牲前的最后一刻,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都凝结在他坚定的目光里。”
“让学生走上讲台,用青年的语态讲青年相信的道理。”马超在课后总结道,“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开发优质资源、创新课堂形态,构建师生双主体的教学新生态。”
9月7日,中山大学2025年开学典礼暨“大学第一课”在广州校区南校园举行。典礼上,学校特别安排新生集体观看校史电影《坪石先生》宣传片——抗战时期,中大师生迁校粤北坪石,在战火中坚持办学、赓续文脉,黄际遇、杜定友、卫梓松等人以知识救国、以风骨育人,被后人敬称为“坪石先生”。海洋科学学院2025级本科新生米君颐在观看后感慨:“他们舍身护书、坚守讲台的模样,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文明传承的力量。”
“当代青年学生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高宁告诉记者,当代青年学生的视野更加广阔,习惯于中外比较、平视世界。此外,他们的学习渠道多元化,惯于使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获取信息。
在高宁看来,这些特点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拓宽国际视野,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中国与世界;同时,要提升教学质量,打造精品课程,应对学生学习渠道多元化的挑战,同时引导学生读经典、读原著,避免被片面信息误导。”
“除了时代赋予的特殊性,今天的青年学生也具有这个成长阶段的普遍性,他们渴望成功、追求荣誉,但可能缺乏知识储备与技能。这要求教师把握青年成长规律,结合学生共性需求设计教学方式。”高宁表示,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只是一些抽象的概念,更应是观察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立场、观点、方法,以深刻思想激发学生思考,帮助其形成系统科学的思维。
思政课的真正意义,正在于它不只停留在书本和课堂,而是走进历史现场、融入时代语境、连接个体成长与国家命运。从抗战胜利80周年的纪念大会,到开学第一课的沉浸体验;从高校礼堂里的深情讲述,到排练场上的汗水与信仰——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一堂堂宏阔而真切的“大思政课”。
如春风化雨,如滴水穿石。当思政课真正“活”起来、“实”起来,它便成为青春与家国之间最坚实的桥梁,引导一代代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怀抱梦想,脚踏实地。这正是立德树人的深远含义,也是教育真正动人的力量。
浇水浇根 育人育心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薛鹏 李云舒
九三阅兵,举世瞩目。在神圣而庄严的纪念大会中,青年群体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或气宇轩昂在队列中接受检阅,或驾驶战车战机汇成钢铁洪流,或精神饱满参加广场大合唱,或默默无闻进行志愿服务保障……他们向世界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良好形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广大新时代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以奋斗之姿坚守各条战线,离不开一以贯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和滋养。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政策支持指引下,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持续壮大,思政“金课”的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增强。
进入新学年,讲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要立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结合他们关心的重大问题,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让他们成为“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
古人云:“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今天在思政课上用心聆听的莘莘学子,未来必将成长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中国公共新闻网摘编:亓淦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