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 | 专项监督护粮安
悟规律 明方向 学方法 增智慧丨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
跳出历史周期率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性问题
 ·[视频]九霄逐梦,看今朝!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地面训.. ·[视频]汪公馆里的“伪装者”(上) ·[视频]一线见闻丨区域协作谱新篇 ·[视频]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重新开放 传承.. ·[视频]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江河见证丨守护好“中.. ·[视频]潜伏敌营的“佩剑将军”(上) ·[视频]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丨书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生态答卷 ·[视频]我的土地我的家丨第34个全国土地日公益宣传片 ·[视频]天宫TV | 光耀天际,见宇宙之美 ·[视频]无名者之歌 ·[视频]黑猫警长又双叒更新啦! ·[视频]速看!防间保密微视频《消失的“她”》 ·[视频]先睹为快!第18届世界水资源大会主题片来了~ ·[视频]天宫TV | 给我们一个小桌子 还你们一个菜园.. ·[视频]全国生态日主题宣传片 ·[视频]首个全国生态日|中国国家公园旗舰物种来啦! ·[视频]提前184天!又一重大水利工程取得新进展 ·[视频]案例展示|第1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 ·[视频]消失的他,一个隐藏20多年的秘密….. ·[视频]激情燃烧的岁月丨《飞航印记》第3集

《戴文渠文集》发行

发布时间:2015-03-05  来源:中国全民新闻网  字体大小[ ]

  《戴文渠文集》首发座谈会在成都市京川宾馆隆重举行

  公众全民讯 日前,《戴文渠文集》首发座谈会在成都市京川宾馆武昌厅隆重举行。这个座谈会是由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和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主办,由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和四川省成都达州商会协办,由四川省秦巴文化研究会和达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会宕渠文化研究中心承办。座谈会规格高、效果好,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和巨大影响。

  原四川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关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杜江,原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著名诗人杨牧,原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邓小平理论研究专家李学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导、省新闻教育学会会长邱沛篁,西南民族大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徐希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四川文艺评论家学会会长、研究员李明泉,原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和省科普作家协会副会长、我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成都大学教授王孝达,原人民日报社驻四川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罗茂城,原西藏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记者、作家李佳俊,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教授、社会学者孙和平,古建筑专家、四川省泰巴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雍朝勉,四川省委宣传部办公室副主任(正处级)罗力,达州市人大教科文卫副主任、四川省秦巴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文化学者、诗人龚兢业,四川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谭晓忠,原达州日报社党组副书记(正县级)、主任记者尧毅,四川省秦巴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新影响文化发展公司副总裁郭光泉,西南商报社副总编、成都达州商会常务副秘书长谢纲骅,四川大学综合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学者邱述学等文化学者、诗人、作家、新闻记者和省市县有关人士及乡友、商界代表近六十人参加会议。

  会议首先由主持人姜峰介绍了到会的领导、专家、教授后,他说,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文朋仕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见证一部文集的诞生;共同见证一个老新闻工作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新闻情怀;共同见证一个巴山秀才走出巴山,回归巴山,勇于拼搏、超越极限、战胜自我的家乡情怀。朋友们,摆放在大家面前的这套散发着新鲜墨香的文集是《戴文渠文集》,它记载了戴文渠同志50年来新闻与文学的沉淀,是戴文渠同志70多年来人生的一种缩影。我们都知道戴文渠同志他是四川渠县人,是原通川日报的总编辑、高级记者、我省优秀的科普作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戴文渠同志1962年大学毕业之后自愿申请到祖国最艰苦的边疆去,在《西藏日报》从事新闻工作16年,1978年调回老家达州在《通川日报》工作了20多年,他把青春献给了西藏,把后半生献给了四川达州地区的新闻事业,他一生热爱党的新闻工作,为大力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勤奋而忘我的战斗在新闻战线上,作出了显著的成绩,曾多次获得全国、省、地市颁发的先进工作者称号。他在《通川日报》工作期间担任副总编、总编近15年,他尽职尽责。今天,出席《戴文渠文集》首发座谈会的嘉宾有:原省委宣传部……。我们对各位的光临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然后,由《戴文渠文集》的作者原通川日报社总编辑、秦巴文化研究会会长、高级记者、资深科普作家戴文渠发言,他首先对各位领导、专家、教授、文朋好友光临会议表示衷心感谢!接着介绍了“文集”的成书情况和写作出版的体会。他说,回忆起自己大半生,可用六个“三”来概括:就是出生在三十年代;读书学习从小学而中学到大学三个阶段都任学生干部较为顺利;还加入了三级组织,51年加入少先队,52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职称从普通记者到主任记者到高级记者,也实现了三级跳;又在三级党报工作过,早年在西藏日报社工作了十六年,中年回到四川在通川日报社工作了二十一年。老年(1999年)来到成都,在《人民日报·时代潮》杂志社工作;主要在新闻采编和科普创作两条战线上拼搏,退休后又在学界、商界、科技界、文化界作贡献。他说,他一生中比较顺利、幸运,但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挫折。他就是在这些困难和挫折的磨练中,不断受到锻炼提高而成长起来的。关于出版的“文集”,是从2013年开始,他把自己曾发表在各家媒体上的各类作品,主要是在《西藏日报》、《通川日报》和《人民日报·时代潮》发表的作品,按文体分类,以发表先后时间为序归纳成《新闻作品选》、《论著社评选》、《文学作品选》三个集子,组成《戴文渠文集》,跨度半个多世纪,文体杂而多,文章有长有短,有详有略,力求实事求是、真实准确。因为是记者的手笔,大多带有新闻的色彩。他还从新闻记者、科普作家的角度,谈了新闻采访、科普创作和文学创作的一些认识和体会,讲到从记者到领导者转身的职责,以及为党国献身,为弱势群体鼓与呼,为民众服好务的信心和决心。(详细内容见“文集”后记)

  接着,各位领导、专家、教授、文化学者,对作者和“文集”作了热情洋溢的高度评价,对作者做人做事作文的突出成就,作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四川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现任省关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杜江说,今天非常高兴参加《戴文渠文集》首发座谈会。因为戴文渠也是渠县人,而且是我们老家的,杨牧同志讲,就是一条街上的,他夫人刘子余呀,从小都很熟悉的。特别是作者后来又从西藏回到四川,在通川日报担任总编辑以后,接触就更多了。去年他就给我讲,要出这套书,我说:“你应该出出来啊”。这应该是一种传承历史,应该是对新闻事业的一个积淀,也是一种贡献,应该把它整理出书,所以今天看到这三本书很高兴。尽管没有全部看完,我翻了一下,但它确实反映了几十年来戴文渠同志对我们党国的忠诚,对民族的深情,对事业的执着,出了这么一批大作,可喜可贺。我一直叫戴文渠老大哥,他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而且坦率的讲,我在宣传部作常务工作也主管新闻这块,我印象中《通川日报》还从未出现添乱的事。我工作时曾到达州,当时地委的同志就讲我们这儿《通川日报》有一个好总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我对他的认识,通过这三本书就更加全面了。有新闻、文学、论著共三本,七十多万字,这无疑是对于我们四川新闻事来发展和建设的一个贡献。实际上反映了四川这几十年来改革开放这方面的情况,包括从西藏到四川。我看了后也想到了几句话,叫“坚持导向正确,贴近民众生活。释疑解惑热点,多为报业佳作。”这是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是我在与戴文渠同志的接触当中,也有三个方面的认识,总结一下。第一句话叫作“资深的新闻专家”。他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当总编辑10多年,他把关把的好,从未在《通川日报》上出现重大政治问题,到是出了不少精品,他履职尽责,工作出色,过去省委提出了几句话,至今我记忆忧新,叫“鼓劲不泄气,帮忙不添乱,疏导不点火,尽责不越位”,他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好。第二句话叫“执着的公益达人”。做了很多好事儿,他从来都只讲付出,不讲索取,倾情竭力,以此为乐。这么多年来,他做了这么多好事儿,家乡的事儿、社会的事儿、公益的事儿,他都积极参加。凡是这种事儿,他来带头、发动,给大家打电话联系,可信度很高,大家都踊跃参加,对他也信得过。第三句话:是“重情的可信朋友”。这一点我就不展开说了,因为时间关系。第三层意思,我刚才听明泉同志讲了人的三种生命,我也很有感触。我过去也在多种场合讲,人的四大力量,所谓四大力量,第一是权力的力量,是短暂的、阶段性的、有限的;第二大力量是人格的力量,第三是水平的力量,第四是情感的力量。这后三者将是永恒的。文渠同志在这些方面,比如人格的魅力,水平的魅力和情感的魅力始终都凝聚着大家。做什么事儿,都是倾情竭力、求真务实,他有这种工作作风,还有一个用心重情的做事风格,都激励大家、凝聚大家,非常好。另外,我想说,人都要争取健康、长寿,而且现在百年也不是梦,现在越来越多的百岁老人,文渠现在已77岁了,但好像谁也看不出来,他的心态非常好,身体也很好。在此我祝愿文渠和在座老同志,能够快乐每一天,健康超百年。

  四川大学教授、博导、新闻理论研究专家邱沛篁在发言中说,看了戴总编出版的这一套“文集”,我有三点感受:一是该书是一部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反映四川、达州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史,我从这三本作品中不仅看到了作者在几十年来的各种经历,还看到了他全面反映达州改革开放发展的新面貌及西藏等地的巨大变化;二是该书是一部老总编勤奋工作的工作史,作者50多年来勤奋耕耘工作在新闻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用政治家的眼光办报,从多方面反映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民的新生活。真不愧为政治家办报,也是一个写好文章的多面手;三是该书是一部高校新闻传播的生动的、鲜活的教材,是新闻专业学生学习的好作品,也是新闻教学改革的好样板。

  另外,我对戴总编非常敬佩,觉得有三点值得学生和我们学习的。首先,学习他把一生都无私的奉献给祖国的新闻事业,坚持勤奋学习,刻苦努力工作的精神;第二是学习他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他具有学到老干到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精神;第三是学习他做人做得好,他为人热情、乐观,具有踏实、认真、忠厚、善良、宽容的品格。他是一个好总编,家庭也很和谐,是个好丈夫、好父亲,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原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邓小平理论研究专家李学明发言说:“我觉得戴文渠是一本书,那里只要有文渠兄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下面我讲几个数字和几件事来说明。我们是八年前开始接触的,对于文渠兄的精气神非常佩服,他每天都是朝气蓬勃,充满生机与活力,这么大的年龄实属不易,让我想起了幸福的真谛,什么是幸福?我把这套书与幸福学联起来,用9个字来概括,一有事做,二有爱心,三有信仰。在这套“文集”里完全反映了这9个字的内容,我们可在“文集”中找到答案。一是有事做,我用8个数字来说明,他退休后,先后搞起了渠县乡友会、渠中同学会、大学中文系同学会、宕渠文化研究中心、成都达州商会、成都渠县商会、省科技新闻学会、四川省秦巴文化研究会等8个组织,活跃在各条站线上,8个数字还没概括完。做这八件事没有收入,只有付出,只有事做,但他心甘情愿。二是有爱心,只举一个例子。前几年渠县发生了“9.18”大洪灾,他和他爱人四处发动捐钱捐物,组织成都各地乡友支援家乡抗洪抢险,这么大岁数,他们夫妇俩在大热天亲自组织送了几大车救灾物资到渠县土溪等重灾区,把物资和钱送到灾民手中,老百姓深受感动。他俩的这种爱心,使我们更感动了。三是有信仰,孙中山有信仰,革命就成功了。有信仰,才有力量。50多年来他对共产党一往情深、孜孜不倦的挚着追求,写了20多次入党申请书,争取加入共产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他入了党并当上了书记、总编辑。他写的文章唱主旋律,反映了正能量,这就是有信仰。此外,从这套“文集”中我们读到的是昂扬奋进和热情似火。他常做好事,从不讲回报,他一生都是认真地、很快乐地去做好每件事。所以我说他是一个很幸福的人,是一本书。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徐希平说,今天我在此高兴的见证了我们西南民族大学杰出的校友戴文渠老师的首发“文集”,我代表西南民族大学文新学院表示热烈祝贺!戴文渠老师是我们西南民大首届中文系毕业的前辈,毕业后就前往西藏工作,在艰苦的环境中为民族地区的新闻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我以为这套“文集”可以见证是一部民族新闻发展史,作者是民族新闻教育的开拓者和民族新闻事业的杰出贡献者。戴文渠老师是我们57年进校62年毕业的中文系首届本科毕业生,作为我校培养支援边疆在西藏工作16年的他无怨无悔,从这套“文集”中我们可以看到1962年至1966年文革前后民族干部的培养发展变化,他从写小人物到写大人物热地(后来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成长,还反映了粉碎“四人帮”的历程,以及前期在藏区参加平叛改革,后来又搞社教,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作出了贡献,这一切都真实记录了作者在西藏工作期间西藏所发生的新变化,这段新闻资料非常宝贵;二是这套“文集”充满了真情,比如作者在1957年以来在大学期间所写的赞美祖国河山,赞美人民生活,赞美爱情的诗句,读起来情深意切,退休后又继续写作,还做了大量的社会服务工作;三是这套“文集”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激情,与他乐观向上永不言退的精神,比如作者在“文集”中,从赞美巴山到提出振兴中华的思想,很有责任感,与今天时代合拍,可作为我们文新学院的教科书。戴老师的所言所行,对我们西南民大的在校大学生将有一个很好的启迪作用,我们也将在适当的时候邀请戴老师返回母校为我们在校大学生讲课,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为培养卓越的新闻人才再作贡献。

  四川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全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著名诗人杨牧为《戴文渠文集》的题词是“有为之士,无冕之王”。他说,今天《戴文渠文集》首发,我感触很深。戴文渠三个字我很早就知道,最早是在新疆就有了联系,30多年了那时只知道他在地方党报作总编辑。我们都是乡友,但是真正深入接触还是在退休之后,与戴大哥近距离接触之后,我由衷的佩服他两点:一是在西藏工作,他能把那段充满荆棘的崎岖险途变成通途。我们出身都不好,我一路走来摔摔打打满身是伤,他居然走得还顺。他始终追求光明充满正能量,始终与平民和基层保持一致,而且还不断要求进步;这是他做人做得好,做事做得好,所以与大家都合得来。他在生活中能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能伸能缩,做事不斤斤计较,很宽宏大量,也很坦率,他能以诚待人、以心待人,无需有防备之心。这就是人有多高,文就有多高;人的境界有多高,文的境界就有多高。二是他今年77岁多了,有活力、有自信、有点子,他只要说做一件事,就一定能做成,做事有板有眼,既是一个专业型人才又是一个复合型的人才。我经常被他的精神和行动感染,他经常为别人做好事,一辈子为人做嫁衣裳。为此,我特别作打油诗一首:“半生为人作嫁衣,而今方才嫁自己;二八明月固然好,七七也是最佳期”。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学会会长李明泉说, 一个人有三种生命:一是肉体之身,二是情感之身,三是精神之身。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三点很不容易,做到了就很幸福美好,我认为戴文渠老师做到了。为什么呢?戴文渠老师今年已是近78岁的高龄了,但看上去他永远充满正能量,对生活充满激情,一点都不像个老人,身体仍然康健。另一方面,他1957年就开始写诗,诗里很鲜活的记录了那个时代,尤其爱情诗,他在1959年写的一首爱情诗,第一句是这样写的:“同志,我很爱你,……”还有一首“晚霞中的梦幻”中的诗句很美,都很有意思,这些诗虽然有时代痕迹,但他的内心更多的是充满了纯洁真诚,充满了温暖、情感。他的作品更多的还是写人,用文学手法写人物通讯写人的奋斗与艰苦成长。从新闻的角度去写人,看人的发展,发现人性的光辉。三部作品中有各种体裁,题材也很广泛;各种专论评论都是系列型,各个领域的文体都驾轻就熟,他的作品内容很鲜活,充满新的生命活力。他本人有精神追求,充满了人格魅力,所以精神生命都很强大,值得我们学习。

  成都大学教授、世界华人科普作协与四川省科普作协副会长、我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王孝达说,戴文渠同志退休后,因为同为四川科普作协效力,我们加深了交往,他的书和人都充满了坦率真诚。我认为作者是一个有作为的人,他充满热情不甘寂寞。他退休后,帮助四川科普作家协会编辑会刊,既当主编、又作策划,既搞编务、又是执行,不仅没有待遇,他还四处去找钱办刊物;同时他还积极帮助省科普作协在四川各地拓展基地,比如到达州、德阳、绵阳、广元等地学校去挂牌建设基地,反映了他对科普事业的追求与热情。作者还是一个敢于创新的人。他从新闻界、文学界,跨界进入科普领域,一般人想也不敢想,也不愿去干,做到这样很不容易。从作者的学历经历看,学文学的搞新闻又进入科普,没有创新意识将对科学敬而远之,但他有胆识、有勇气,跨越到科普领域,作者做到还做得很好。作者也是一有心人,做事认真细致务实。他前后50多年了还很好的保存了在各个领域创作的文稿,汇集成册,出版发行。能够很好的保存这些著作,非有心之人是不能办到的,实在难能可贵。从他做的事,出版的“文集”看,充满了热情是个有心人,写的诗也充满了激情,写的文章很有时代特色,又做科普工作,让科普走进校园,所以他也为我们四川的科普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西藏日报社原副总编辑、高级记者、作家李佳俊说,我和戴兄同甘共苦近20年,我们那时在西藏当记者,没有飞机、轮船、小车,白天走几千里也没有人烟,有时坐汽车要一周才到达目的地,出去采访还要带背包,住在老百姓家里,可以说条件是难以想象的艰苦。真是“有为之士,无冕之王”,今天有这么多人,有领导、有专家、有教授、有诗人、有作家,在这里为一位老记者、老西藏唱赞歌,我很激动,人生有这么一天,过去我们记者是歌德派,现在有人为我们唱赞歌,是应该的,也是我们的荣光。我们虽然在西藏吃过苦,但是我们在西藏的经历是一辈子也享用不尽的财富。戴文渠老兄由记者走上作家道路,令人尊敬,正如他的“文集”血管流出的是血,水管流出的是水,文如其人,发自肺腑,值得学习,也感谢大家。

  人民日报社驻四川记者站原站长、高级记者罗茂城说,我同戴文渠同志很有缘分,也很巧合,我们都曾在西藏日报社工作,他62年进藏,我65年进藏,工作和“文革”都在一起,同甘共苦若干年。1978年他回到四川达州,我也从人民日报来到四川,去达州又一起采访。退休以后我们又一起在《人民日报·时代潮》杂志共事合作,所以说我们特别有缘分。他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他情商很高,优点很多,特别勤奋,写了许多东西,出书三大本是做记者编辑腿勤、手勤、嘴勤的结果,老戴更是勤上加勤,他在西藏日报工作很好,到通川日报社工作又搞得很好。二是他退而不休,具有永远乐观向上的精神。他退休后的这些年,从没有让自己清闲过,他从不怕劳累,打电话联系采访跑东去西,把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好。对我而言,也是一个很好的鼓励与鞭策,今后我要向他学习,也要写点东西。

  通川日报社原党组副书记、正县级、主任记者尧毅作为在通川日报社一起工作的战友,赠诗一首:“三卷洋洋七十万,一腔热血铸鸿篇;老骥勤耕堪赞尝,大器成在晚霞天”。

  达州市人大教科文卫主任、四川省秦巴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文化学者、诗人龚兢业也当场写诗一首:“一生苦旅求光明,磨砺风雨诗文新;耄耄不老青云志,吾辈谁敢步后尘。”

  最后,作者致答词,简要发言对到会嘉宾表示了谢意。

中国全民新闻网责任编辑亓淦玉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雅宝路12号(华声国际大厦)1层 1 2 1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